|
玻璃鋼材料依然適合當前工業的轉型升級當今材料、能源、信息技術己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,從現代科技發展史可以看出,每一項重大的新技術發現,大都依賴于新材料的發展。上世紀六十年代,玻璃鋼復合材料作為一個主要的材料品種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,由于它是一個跨學科研究開發的產業領域,可提供單一材料不能獲得的性能,因此,其最大的優勢是可優化設計每個特定要求的產品,最大限度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和降低成本;除此外,玻璃鋼復合材料具有耐磨、導電、屏蔽、吸波、透波、絕緣、防腐、透光等各類優異性能得到廣泛應用。在電子信息材料中,環氧基玻璃鋼復合材料占據絕對優勢;在城鄉給排水工程、海水淡化工程、反滲透膜水處理和化工防腐工程,大口徑玻璃鋼管道和儲罐占了絕對優勢;當今低碳經濟中突出輕量化裝備的汽車工業、高速鐵路和輕軌地鐵產業,玻纖增強熱塑性塑料,酚醛基、環氧基、不飽和樹脂基玻璃鋼復合材料占有了絕對優勢;當今建筑節能中外墻保溫材料,工業脫硫、脫氮,廢水、廢氣、粉塵等處理,玻璃纖維和玻璃棉各類制品在與其它新材料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優勢;新能源風力發電配套的各類葉片,環氧基和不飽和樹脂基玻璃鋼復合材料占有絕對優勢,已在5MW、6MW風電葉片中嘗試制造了70多米的風機葉片。 近十年來,各類高性能玻璃纖維的開發,高性能玻纖表面處理技術的突破,高性能基體樹脂和塑料新品種的出現,各類玻璃鋼復合材料粘結用結構膠的層出不窮,使玻璃鋼復合材料突現新的飛躍。近幾年,玻璃鋼復合材料在加工裝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,如預浸機、鋪帶機、復合材料全自動液壓機、LFTD生產線、高壓注漿機、LRTM抽真空灌注機、多層復合機等,值得一提的是CAD等(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)的介入和先進加工技術的開發,使得玻璃鋼復合材料的競爭力不斷增加,應用領域不斷擴大,除用于結構材料外,擴展到功能材料領域。改革開放前,我國熱固性樹脂產量不足10萬噸,玻纖增強塑料的應用廖廖無幾。三十年后,我國熱固性樹脂應用需求量達到了250萬噸左右,玻璃纖維國內需求量達到200萬噸左右,其中用于增強熱塑性樹脂的玻纖用量超過了20萬噸。全球高性能纖維如碳纖維、開芙拉纖維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、玄武巖纖維、陶瓷纖維等也從高端軍事、航天航空領域向民用領域進發,但這些高性能纖維的全球需用量目前僅在8萬噸左右,與全球玻璃纖維需用量相比是1/60;在我國的比例是1/200。從這些數據中得出兩個結論,玻璃鋼復合材料在與其它新材料的市場競爭和角逐中,依然支撐和配套著當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;玻璃鋼復合材料的持續創新是未來與其它新材料性價比競爭的關鍵。最近,京廣線采用的全新“火箭式”車頭,通過隔音地板、高防聲車窗、高隔聲內風檔、車地板結構等多種新材料、新技術應用,其中包括玻璃鋼復合材料,不僅實現了“輕量化”,而且實現了時速300公里車內噪聲水平不超過66分貝的目標,遠低于了飛機艙內噪聲。 當前,在玻璃鋼復合材料的深入應用中,困擾企業的是產品“設計”的滯后。多少年來,使其打入其它常規材料的領域,試圖代替其它材料而一爭高低的所謂代鋼代木,而是造成產品的功能性發揮不足,材料堆積和浪費,特別是對次承重和承重結構的產品“依樣畫葫蘆”,這一現象將會被當前普遍采用的抽真空灌注成型工藝所“擊破”。一件大型異型玻璃鋼制品經過3D造型設計、模具設計、制品厚度和芯材設計、流道布控設計及玻纖鋪成受力設計后,通過抽真空灌注達到了“一氣呵成”。制品真正達到了輕質、高強、高附加值,就樹脂用量來講,將近要減少原來的四分之一。解剖抽真空成型工藝,從材料的角度來看,低粘度、高強度、耐疲勞低放熱峰,的樹脂成為今后開發的課題,玻纖及多軸向織物成為承重負荷的主體而獲得優異性能的結構,而高強度、高模量、耐疲勞的高性能玻纖成為重要選擇。這樣的材料和結構組成的玻璃鋼制品,才能認為是先進玻璃鋼復合材料,才能去迎擊傳統市場的節能減排和新興市場的開發,從根本上避開了無序競爭,以質取勝,實現從制造價格優勢到制造價值優勢的轉變。要實現這個轉變,就是要通過設計提高制品的高技術含量。在當前,要看到現代市場上的價格競爭,已經是建立在非價格競爭優勢基礎之上的。這種競爭是針對滿足消費都在產品質量、品牌、技術水平、售后服務、企業形象等差異化消費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價格競爭。這與市場上所進行的不計的價格戰有著天壤之別。我們要逐步習慣國際市場文化,并善于學習發達國家企業的長處,把玻璃鋼復合材料做“強”國內市場,唱“響”國際市場。 當前,我們在與高性能材料的市場競爭中,要立足自身創新,又要“東張西望”,把脈各種新材料市場走勢,實現與高性能復合材料互動優勢,互為補充,推進玻璃鋼復合材料成為當代工業重要的輕量化功能化材料之一,又不失為一種戰略性新材料。 |